您的位置: 专业建设 人培方案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汽车运用与维修(700206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及以上学

三、基本修业年限

中职3年+高职3年

四、职业面向

1.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面向范围

类别

大类

中类

小类

所属专业大类

交通运输大类(70)

道路运输类(7002)

汽车运用与维修(700206)

对应的行业

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81)

汽车、摩托车等修理与维护(811)

汽车修理与维护(8111)

主要职业类别

修理及制作服务人员

4-12(GBM41200)

汽车摩托车修理技术

服务人

4-12-01(GBM41201)

汽车维修4-12-01-01

主要岗位类别

面向汽车机电维修、车身修复、汽车美容,汽车保养、汽车维修接待等岗位(群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初级1+X证书

接续专业举例

接续高职专科专业举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接续高职本科专业举例:汽车服务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

接续普通本科专业举例: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汽车电气、汽车结构、新能源汽车等知识,具备汽车维修工具选择与使用、维修信息获取与运用、汽车定期维护、汽车发动机及控制系统检修、汽车底盘及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车身电气设备检修、新能源汽车维修及智能驾驶应用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汽车使用、维护、检测、修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主要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吃苦耐劳,工作责任感强,工作执行力强。

4)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积极的职业竞争和服务的意识。

6)具有较强的安全文明生产与节能环保的意识。

2.主要专业能力

1)具备正确选择并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常用工具、量具及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

2)具备阅读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的能力;

3)具备汽车维护作业的能力;

4) 具备汽车发动机总成及其零部件拆装、检测与更换的能力;

5)具备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查、测试及其零部件和电路检修与更换的能力;

6)具备汽车底盘及底盘控制系统维修检查、测试、调整,线路检测与修理,总成修理与更换的能力;

7)具备汽车车身电气设备及其电路拆装、检测、修理和更换的能力;

8)具备新能源汽车车身电气设备及其电路拆装、检测、修理和更换电池组的能力;

9)具备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初步掌握汽车维修服务领域数字化技能;

10)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行业通用能力

1)能通过多种途径感受汽车文化魅力,了解汽车行业相关政策和法规,及时把握汽车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动态、汽车服务新理念和新模式。

2)掌握机械基本常识,了解汽车机械系统所运用到的典型机构、传动装置,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常见汽车的运动机构,能借助资料构思、创意汽车运动新机构;掌握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会分析基本电路,能检测汽车简单电路。

3)能识读汽车简单零件图、认识汽车的基本结构,会描述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车身等各总成及零部件的功用和工作原理。会查阅维修资料,能合理选用工具,熟练、规范拆装汽车各总成部件,达到质量要求。

4)具备基本的汽车使用和维护能力,能根据不同车型技术特点,对车辆进行功能检查和应急操作,能选择和使用工量具、仪器仪表和维修设备对汽车进行基本维护作业。

5)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能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严格执行汽车维修行业的工艺文件,具有强烈的安全、文明、质量、节能和环保意识。

4.职业特定能力

1)汽车机电维修:具有对汽车整车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的能力;具有对汽车使用性能检测的能力;具备新能源汽车结构认知、拆装与检修的能力。

2)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掌握客户沟通技巧和售后服务业务处理能力,会进行汽车故障判断、维修派单和修后妥善交接,了解办理汽车保险理赔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点,能完成汽车保险理赔任务,能处理客户常见投诉。

5.跨行业职业能力

1)具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能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取得跨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具有创新创业能力。

3)具有一线生产管理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等必修课和劳动教育等选修课程。

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共 1368 学时,总学分76分,占总学时38%;专业课程及实习实训课程共 2196 学时,学分 122,占总学时 62%,本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1%。

(一)公共基础课程

2.公共基础课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1

思想政治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能够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现象,对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部分内容。拓展模块主要讲法律与职业、国家安全教育等内容。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职业生涯中常用的法律知识;明确劳动就业等法律关系等。

2

语文

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学习语感与语言习得、中外文学作品选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古代诗文选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要求培养撰写内容提要、形象赏析等能力。

3

历史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主要讲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开拓学生视野。

4

数学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获得继续学习、未来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完成。基础模块包括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拓展模块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促进专业学习、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的拓展内容。要求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5

英语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由主题、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六部分构成。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适应学生相关专业学习需要而安排的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任意选修内容。要求学生能在职场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能进行基本的扩文化交流,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

6

信息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八个内容。拓展模块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发展需要选择部分专题,设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掌握信息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

7

体育与健康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体育人,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

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选修内容。要求学生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

8

艺术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活动,发展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艺术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包括音乐鉴赏与实践和美术鉴赏与实践。拓展模块包括歌唱、演奏、舞蹈、设计、中国书画、中国传统工艺、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要求学生了解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是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造型语言。

9

物理

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本课程由人教版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机械波至电磁感应的全部内容。教学中理解大纲要求,注意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注意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注意讲清思路,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注意加强实验,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10

劳动教育

准备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有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

1. 专业基础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1

汽车基础项目

能够掌握车身结构组成底盘结构组成,汽车工具的使用及名称及型号。

了解发动机舱内部、汽车内饰、汽车尾箱等配件位置。

正确实用工具、正确拆装:车门、保险杠、汽车内饰板、仪表台、汽车车减震器等组件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汽车车身、电气组、内饰、底盘组件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掌握汽车典型机构和液压系统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常用测量工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汽车常用制造材料及运行材料常识,为后续学习其它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2

汽车电工基础

使学生掌握电工的基本概念培养非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骤及电工基础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使学生掌握非电类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与技能,培养非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涉及电工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3

机械制图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图示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图技能,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图示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图技能,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4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

能对照发动机描述发动机基本构造;正确描述发动机机械系统组件的常见损伤及成因;能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完成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部件的检测、修复等工作。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在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汽车维修的基本理论以及发动机维护与修理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各系统、总成和部件的功用、结构与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汽车零部件耗损、检验、修复的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发动机零件耗损分析,发动机维修、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

4.专业核心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1

汽车底盘构造

认识离合器、手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等各组成部件及功用,理解检修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并能正确使用工具检修。知道汽车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的组成和各部件的工作情况以及拆装步骤和检测方法;能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对车轮进行动平衡检测,及会使用四轮定位仪检测四轮定位参数并进行调整。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使学生掌握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主减速器、差速器、汽车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汽车底盘部件的基本结构、故障判断、检测与维修方法,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维修资料、正确使用诊断仪器、扒胎机、动平衡仪、四轮定位仪的正确使用,培养学生根据车辆的使用状况制定检修方案的能力。

2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

清楚理解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照明系统、信号系统、辅助电气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等检测仪器;学会汽车电气系统故障分析的思路和维修方法。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汽车起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系统、仪表系统、雨刷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知识;掌握汽车电路图识读方法;培养学生从事汽车电气设备维修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3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

掌握知道发动机管理系统、随车诊断、进气、燃油供给、电控点火、排放等系统的各组成部件及其功用;能正确选择及使用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常用检测仪器和工具。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部件的结构及作用,学会对种传感器、执行器进行检测,培养学生针对发动机的油、电路基本故障进行分析、检测与维修的能力,养成规范安全的操作习惯。

4

汽车维护与保养

熟悉典型车型一级、二级维护项目相关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能独立完成合期、一级、二级维护作业。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按维护合同或维护工单,与维修接待员、车间主任和质检员进行业务沟通,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需求角度来确定维护作业计划,能独立进行车轮、润滑油(脂)更换和加注、整车维护等工作,自觉遵循安全作业规范及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工作要求。

5

汽车钣金技术

能进行汽车钣金焊接与切割技术、大梁校正与测量技术、车身结构件的切割更换技术。能熟练、规范、快速、准确完成汽车常见损伤的中小修作业,满足各类汽车维修服务行业对汽车钣金维修工的要求。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培养学生能独立完成汽车车身维修工作,保持车辆的正常结构,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性能。并具有沟通能力,养成安全环保、质量意识,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自觉遵循安全作业规范及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自律)的工作要求。

6

汽车美容装饰

基本学会汽车内外部装饰的基本内容与操作技能。熟悉汽车清洗设备、工具的操作方法。基本掌握汽车美容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对汽车美容与护理操作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选修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使学生了解汽车美容与装饰的基本操作任务,拓展学生在汽车清洗、汽车美容护理、汽车装饰用品的选购及使用、汽车音响及防盗装置的选购与安装、喷漆用品的选择和操作工序等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7

新能源汽车技术

掌握新能源汽车组成及原理、随车诊断、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机控制系统、充电系统、辅助等系统的各组成部件及其功用;能正确选择及使用新能源汽车检修常用检测仪器和工具。

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部件的结构及作用,学会对各个系统的检测,培养学生针对动力电池、电池管理、充电、电机控制等故障进行分析、检测与维修的能力,养成规范安全的操作习惯。

3.专业选修课程

5.专业选修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1

汽车驾驶

了解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熟悉和掌握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作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指挥自己正确驾驶的目标。知道汽车的使用知识,驾驶知识。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选修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培养学生认知汽车基本知识,通过现场构件的辨识,对汽车各组成有感性的认识;了解汽车各组成及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掌握汽车驾驶的基本技能。通过对驾驶技术的训练,为本专业学习培养兴趣和增强感性认识。

4.实习实训

学生在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综合实训,实训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综合实训,增强学生对汽修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培育沟通合作能力和责任意识,为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岗位实习、毕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岗位实习可在专业对口用人单位主要对汽车维修、保养、美容钣金和轮胎进行实习。通过岗位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机修、车身修复、四轮定位和扒胎、动平衡等工作内容,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提升服务意识,增强独立工作和就业、创业能力。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不含期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32-33学时,课程开设顺序和周学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3,允许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课及实习实训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3,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一)教学进程安排

6.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安排分配表

课程

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学时

学期

考核方式

总学时

其中

1

2

3

4

5

6

理论

实践

18

18

18

18

18

18

必修课

思想政治

10001101

144

144


2

2

2

2



考试

语文

10001102

216

216


2

2

2

2

2

2

考试

历史

10001103

72

72


2

2





考试

数学

10001104

216

216


2

2

2

2

2

2

考试

英语

10001105

216

216


2

2

2

2

2

2

考试

信息技术

10001106

108

36

72

2

2

2




考查

体育与健康

10001107

216

72

144

2

2

2

2

2

2

考查

艺术

10001108

36

18

18

1

1





考查

物理

10004111

36

36


2






考试

限定选修课

劳动教育

10001110

108


108

1

1

1

1

1

1

考查

公共基础课小计

1368

1026

342

18

16

13

11

9

9


专业基础课

必修课

汽车基础项目

10602201

108

36

72

6






电工基础

10602202

36

36


2






考试

机械制图

10602203

36

36


2






考试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

10602204

252

72

180

5

5




4

考试

专业核心课

汽车底盘构造

10602301

234

72

162


4

5



4

考试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

10602302

162

72

90


4

5




考试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

10602303

252

36

216




6

4

4

考试

汽车维护与保养

10602304

180

36

144



6


4


考查

汽车钣金技术

10602305

144

72

72



4

4



考查

汽车美容装饰

10602306

180

36

144




6

4


考查

新能源汽车技术

10602307

252

36

216




6

4

4

考试

小计

1800

504

1296

13

13

20

22

16

16


专业选修课

限定选修课

汽车驾驶

10602308

72

8

64


4





考查













小计

1908

548

1360

15

17

20

22

16

16


实习

实训

必修课

综合实训


144






8

考查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


144





8


考查

综合实践








考查

实习








考查

小计

288








专业课小计

2196

15

17

20

22

24

24


合计

3564

33

33

33

33

33

33


说明:

1.“√”表示建议此课程开设的学期,“(√)”表示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确定;

2.本表不含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考核、毕业教育及任意选修课程教学安排;

3.课程开设顺序和开设学期,以及学时、学分,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1.师德师风

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团结协作。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因材施教、以爱育爱,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展示出默默奉献的职业精神。

2.专业能力

1)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备高级讲师及以上职称,拥有汽车维修行业的的专业视野和实践经验,具有专业前沿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水平高、教学管理强,在本区域或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较好地把握汽车行业、专业发展态势,了解汽车销售服务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潜心课程教学改革,带领教学团队制订高水平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能力,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2)专任教师应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与任教学科相符的专业背景,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对任教课程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具备较强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设计、教案撰写、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反思,关注教学目标达成,持续改进教学效果。专任专业教师还应具有汽车维修行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近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专业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活动及实践技能示范教学,参加产学研项目研究及教学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能开发具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

3)“双师型”教师应取得国家或省相关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兼职教师须经过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4)兼职教师要求,应具有5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熟悉行业企业工作流程,从事过相关培训工作。其中,担任实践技能课的兼职教师,应为精通该行业或企业业务的骨干和能工巧匠,应具有高级以上汽车修理工资格证书。

3.团队建设

专任专业教师与在籍学生的师生比,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的比例,专任专业教师高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兼职教师的比例及相关要求,应符合国家、省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和专业建设的相关标准要求和具体规定。专任专业教师中应具有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水平高的专任专业教师,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课程负责人领衔的、跨学科领域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实现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优质互补和跨界融合,不断优化教师团队能力结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提升质量。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

专业教室应符合国家、省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相关标准要求和具体规定,配备符合要求的安全应急装置和通道;建有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配备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多媒体教学器材,满足信息化教学的必备条件;具有体现汽车行业特征、专业特点、职业精神的图、物、文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布置。

2.实训实习基本条件

1)校内实训实习基本条件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的需要,按每班35名学生为基准,校内实训室配置如下:

7.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配置表

实训室名称

主要设备名称

数量(台/套)

规格和技术的特殊要求

汽车发动机实训室

汽油发动机总成及翻转架

8

发动机应附件完整;翻转架便于发动机拆装,能以工作角度安全锁止

发动机拆装的常用工具、专用工具

8

与拆装、测量发动机配套的通用及专用的工具

发动机检测的量具

8

与测量发动机配套的量具

汽车底盘实训室

离合器总成

8

实物组成,零部件齐全

手动变速器总成

10

二轴式和三轴式

万向传动装置总成

4

/

驱动桥总成

4

实物组成,零部件齐全

转向机

8

齿轮齿条式、蜗轮蜗杆式转向机

自动变速器总成

8

完整自动变速器总成

转向及悬架实训台

4

非动力转向和动力转向

ABS实训台

2

能满足ABS故障设置及诊断的教学需要

汽车底盘拆装、检测常用工、量具

4

/

汽车底盘拆装专用工具

4

/

汽车电气实训室

全车电气系统实训台

1

零部件齐全,可进行拆装和测量

汽车蓄电池

10

/

交流发电机及调节器

8

零部件齐全

起动机总成

4

零部件齐全

车身电气实验台

2

能实施汽车照明、信号、仪表、雨刮系统的系统线路连接及检测实践教学的需要。

起动系统示教板

2

能够模拟起动机的运行工况

点火系统示教板

1

以点火系统实物为基础,配有直观的电路图和相应的电路检测点

中控、防盗、电动后视镜、电动车窗示教板

1

配以直观的电路图和相应的电路检测点

汽车CAN-BUS教学设备

4

能满足CAN-BUS 结构、工作原理、故障设置及诊断的教学需要

便携式充电机

2

/

起动充电电源

4

/

汽车电气设备拆装工、量具

2

/

汽车维护实训室

汽车举升机

4

二柱举升器或剪式举

汽车大灯检测仪

2

/

整车

4

/

汽车维护常用工、量具

4

/

轮胎拆装机

2

/

车轮动平衡仪

2

/

四轮定位仪及专用四柱举升机

1

/

发动机尾气分析仪

2

能检测汽车尾气中的NOx/CO/CO2/HC/02

润滑系统免拆清洗机

2

/

冷却系统免拆清洗机

2

/

燃油系统免拆清洗机

2

/

蓄电池检测仪

2

电压量程:8V~30V DC

汽车整车实训室

汽车整车

4

/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仪

2

能满足故障诊断、数据测量、波形显示等功能

便携式汽车故障解码器

4

带示波器功能

真空表

4

100 kPa~0 kPa

油压表

4

/

汽车故障诊断常用工、量具

4

/

气泵

1

/

新能源汽车实训室

新能源汽车检测平台

2

/

新能源汽车整车

2

/

新能源汽车常用工、量具

4

/

汽车故障解码器

2

/

绝缘垫

2

场地整体绝缘

充电设备

1

/

汽车智能技术实训室

智能模拟小车

1

能模拟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行

无人驾驶执行控制底盘

1

模拟智能网联汽车的底盘运

感知系统实验台架

2

能满足传感器类型、功能认知的需要

汽车电气常用维护工具

2

/

钣金实训室

介质机

2

/

钣金千斤

1

/

切割机

1

/

钻床

1

/

红外线烤漆灯

1

/

钣金防护用具

4

/

汽车美容实训室

抛光机

6

/

多功能洗车机

1

/

汽车美容工具

1

/



2)校外实训实习基本条件

校外实训基地应满足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需要,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配备场地和实习实训指导人员,实训设施设备齐全,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方案、组织教学与实习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的具体要求如下:

①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是以专业认识和参观为主的实习基地,该基地能反映目前专业发展新技术,并能同时接纳较多学生实习,为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认知课程教学提供条件;二是以接收学生社会实践、岗位实习为主的实训基地,该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专业综合实践训练的工作岗位。实习企业应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依法取得专门从事汽车售后服务相关资质的企业,依法经营5年以上。能满足至少10人同时进行专业认识实践或汽车保养、汽车机电维修、接待等技能活动。

②实习单位应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劳动权益,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实习单位应提供相关车型所涉及的技术文件、维修手册、法律法规等相关文件以供查阅,能配备必要的计算机互联网设备,方便学生查找资料和沟通交流。

③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应从事汽车维修岗位工作5年以上,思想素质较高,业务素质优良,责任心强,有一定的汽车专业理论水平,热心于汽车维修类岗位的技能人才培养,能协同专业教师开发具有汽车行业特色、符合教学需求的技能项目,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学生实习评价,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加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査询、借阅。配备汽车维修行业规范性教学文件、相关技术手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法规、职业标准、实务案例等图书文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汽车维修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有规范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实训教学任务书等完备的教学文件。

3.数字资源配备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有关交通运输类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中相关数字化资源。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建设并配备充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做到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需要。

(四)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教师主导,因材施教,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项目为驱动,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项目驱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学中做、做中学,注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

1. 公共基础课程

本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和相关基本要求,应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专业课程

专业课的教学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本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情景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理实一体为基本原则,以行动导向为基本教学模式,建议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景教学的方法,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强化学生在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进行企业化生产服务操作水平,督促学生掌握汽车机电技术与应用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多元化原则,在评价主体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企业评价三方面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评价成绩的40%,结果性评价占评价成绩的60%。过程性评价应从情感态度、岗位能力、职业行为等多方面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其中包括课上出勤、平时成绩、比赛竞赛、阶段测试等形式。结果性评价应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质量管理

1.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以及专业调研、入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专业部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九、毕业要求

1.德育要求:遵守学校《学生手册》各项要求,无违纪处分。

2.学业要求:在校期间修满课程,成绩均为合格。

3.实习要求:实习期间遵守学校实习有关规定,实习成绩达到合格以上标准。

4.证书要求:取得(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初级1+X证书。

十、说明

本方案由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部共同研讨,经过调研、初稿,多次修改过程,于2023年6月制定完成,并经学校教学委员会论证。

执笔人:专业部主任

审核人:教务处主任